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70|回复: 0

歪解《道德经》(92)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3-10 15: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①,以无事取天下②。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③。天下多忌讳④,而民弥贫;人多利器⑤,国家滋昏⑥;人多伎巧⑦,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⑧;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正确的国家大战略进行社会管理,用高超奇妙的军事战略进行军事斗争;正:正道、大准则、正确的国家大战略;奇:高超奇妙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手段;参见《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②以无事取天下:用战略作为绝不挑战无为来取得全人类(包括政权和自己)的永续生存;无事:无不为不挑战无为,见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注③④⑤⑥。
③此:指上一章“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玄同。
④天下多忌讳:社会上政治忌讳太多、任何事情都可能政治化。
⑤人多利器:民众有很多进行尔虞我诈的手段和充满抵御政权、权势利益集团、各级权力者对其进行尔虞我诈的意愿,包括武力对抗。
⑥国家滋昏:政权的谲诈就越来越升级。
⑦人多伎巧:社会主流趋向于追求一夜暴富的技巧、机会和机缘,见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及注②③。
⑧民自化:民风自动趋向清朗淳厚。
翻译
用正确的大战略管理国家,用奇妙高超的军事战略进行军事斗争,用坚守无为的无不为取得人类的永续生存。我怎么知道能够完成这样的战略目标?就是因为上面说过的“玄同”和下面要罗列的“玄不同”。
社会上有了太多的政治敏感,老百姓就会越来越贫困;人们备足了提防和对抗的手段,政权和各级权力者就越加谲诈诡险;社会主流追求一夜暴富的奇思妙想和法门越多,奇怪的理论和物事就越加汹涌纷繁;严苛的法律法令越颁布越快,盗贼的增加就越加迅速。
所以,“圣人”这么教导我们:“政权和领袖坚守无为,老百姓就跟着趋向清静;政权和各级权力者崇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风就跟着趋向纯正;国家的战略作为和政权行为不挑战无为,老百姓就会有富裕的生活;政权的领导核心不追求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老百姓就自然地逐渐地变得敦厚朴实。”
解96
关于“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道德真经唐玄宗御注》有一句“以政治国,动多忌讳”的说法,可谓见解独到。老子在这里暗示:政治战略不能成为国家的最高战略,不具备成为最高战略的基本条件,如果把政治战略当成国家最高战略,最后会葬送国家和政权的终极目标,变成又一场猴子捞月亮的生存闹剧。自然,唐玄宗没有也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一句“以政治国,动多忌讳”,大有误打误撞的意味;想来,唐玄宗之后的人类世界,达到这个高度的,仍然及其难以找到。
不过,按唐玄宗这个“以政治国,动多忌讳”的思路,倒是可以让人们不太耗费力气就能够发现,这句“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就是老子极力贬斥的“以礼治国”之类的披着道德外衣大兴强盗之实的战略——这只是这句话的一半,另一半是:利器者,兵刃也,而兵刃者,军事也,也就是说,政权用忽悠加武力治国,民众用浑水摸鱼加武力抵御对抗,双方形成“滋昏”之后有“利器”,而“利器”之后,是更大的“滋昏”的恶性循环。武力加忽悠,这大概是老子版的“先军政治”吧?老子是不是在告诉政治家们,如果说政治战略不能成为国家的最高战略,军事战略就更不具备成为国家最高战略的条件了?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那就看政治家是不是比唐太宗更明白了。
“人多伎巧”,注家们一般都认为是“奇技淫巧”。应该承认,老子谈的是大战略,是政权对社会生态趋向的引导,是如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样的战略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简单一句“奇技淫巧”,远不能表述老子的意图。老子在第六十七章又一次吹胡子瞪眼睛,几乎要骂人了:“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他这是着急,希望世人真的理解他的“大”到底大在什么地方,大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大不行。
在第三章,老子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说法,如果我们把“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看成是“科技治国战略”,也许不会距离老子的本意太远;如果说老子是在暗示科技战略也不可能成为国家最高战略,也许没有背离老子的基本思路;自然,从根本上说,“人多伎巧”主要还是指的人们尔虞我诈和防备尔虞我诈的能力和使用这种能力的频率。
至此,“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很容易理解了:“依法治国”自然可以(?),但“以法治国”则贻害无穷,法律法令只是、只能是文化的补充、行为底线之下的红线,不可能上升为国家的最高战略。
老子不反对政治和政治战略,“以正治国”就包含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明的政治战略;老子不反对军事和武力,“以奇用兵”就包含了高明的军事手段和军事战略,这两项他说得很明白,大概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同时,也应该承认,老子也不反对技术进步,否则,下文的“民自富”就无从谈起,老子可从来没有说过要回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老子反对的,只是追求一夜暴富的手段;同时,老子也没有说过摒弃任何法律条款,只是反对“法令滋彰”——法令、法律、法规的地位,越来越超出它本身可以担负的社会角色。
补充说明一下“‘依法治国’”自然可以(?)”后面的问号:这不是本《解析》的话题,只是涉及到了,不得不班门弄斧:即使是“依法治国”的提法,也甚觉勉强,更遑论“以法治国”了:法制只是、只仅仅是国家管理极为狭窄的一个侧面和分支,无论哪些人把它看得多么重要,无论它本身多么重要、多么不可一日或缺,它比之于政治战略、经贸战略、军事战略,其分量相差都太大,不可能上升到统帅国家全部战略的层面,犹如民政是一个政权存在的标志,但民政永远不可能成为国家战略一样。也就是说,“依法治国”的提法,存在拔高的缺陷,使人感觉国家的最高战略就是拿着法律说事,有让人混淆的功能,甚至给人李斯回来了的感觉。
自然,这个口号更没有文化底蕴和思维优势可言,跟“道”放在一起,那是在侮辱老子。
解97
如果说五十六章是正面阐述五十五章提出的“常、明、祥、强”,本章则从反面论证不“常、明、祥、强”的结果,从而得出政权、领袖、权势利益集团、各级权力者,必须做到“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从而让社会生态“自化”、“自正”,让老百姓“自富”、“自朴”的结论。而这个过程,就是春风化雨暖阳融冰的过程,就是“无智名、无勇功”的过程,就是“我自然”的过程,更是政权在使人民利益最大化中不声不响地实现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这里的“化”、“正”、“富”、“朴”首先是动词,是作为和趋势;其次才是名词,是结论和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3 17:55 , Processed in 0.901246 second(s), 6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