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9|回复: 0

道德经第14章解读-执古御今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2-14 1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夷:无色无形不可捉摸叫“夷”;
希:静寂无声;
微:无,没有。
一:整体;亦可作道之“无”解。
意译:道呢,你去看它却看不见,所以称它为“夷”;你去听它却听不见,所以称它为“希”;你去摸它却摸不到,所以称它为“微”。这三个方面都不是我们从常识认知角度可以明确的,是道混而一体的表相,所以可以把它们当做是道体的一个整体特征,也即是“无”的表征。
这段话是对道的认识,从常识的认知途径是不可取的: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2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绳绳:不明不暗延绵无绝的样子;
惚恍:混沌不分;隐约不清;
意译:道不像天地那样,上面明亮,下面晦暗,它不明不暗的,延绵无绝的样子是没有办法名状的,去穷其究竟的话又什么都没有。所以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表象,就称之为混沌吧。道又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因此它没有前后之分,又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


3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道的运行规律法则、奥秘;
意译:道从常识角度虽然不可究竟,不可捉摸,但是如果能够掌握天地万物始源的道,就可以管理、统御好当下的天地万物。能够通晓天地万物起源的宗始,也就把握了道的运行法则。
实际上呢,道是永恒不变的,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这两句话是对《道德经》上篇内容的承前启后,后续章节主要是结合前述辩证而得的天道地德说明如何悟道、行道、修道。


本章从常识角度“识道”,通过对道体的描述,揭示了“求道”是不能通过世俗的途径获得的。既照应了道乃无、有之一体两面,也呼应了求道应“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必要性。前面的第4~13章,主要阐释了道的本体特征,推衍出了天道地德,并予以辩证,相当于构建了理论基础,奠定了后续内容总的纲领和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4 02:50 , Processed in 0.3252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