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3|回复: 0

《道德经》第十六章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3 11: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致虚极,守静笃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②,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③。
注释:
①笃:dǔ,忠实、厚实、一心一意。
②常:规则、规律。
③殆:dài,危险。
释义:
极力地去达到空虚的极致,守着安静和笃定的状态,这时我看到万物共同生长劳作 ,循环往复的过程。
芸芸的万物众生啊,最终又会回到其起始的根源。
回归了根源就叫做“静”,之后又会重新产生生命和命运。
这种生命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就叫做“常”,知道了这样的道理呢才可以算得上明白。
不知道这样的“常”道,胡乱去作为就会有凶险。
知晓了“常”道,就会懂得包容,懂得了包容就会做到公正,做到公正了才能符合王道,符合王道,才能够顺应天理,顺应天理了才符合大道的法则,符合大道才能够长久,才能终身没有祸患和危险。
后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道家认为,《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养生之道,因此,道家在修行时非常注重养生。
现代人普遍认为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运动,即生命在于运动。但老子认为,“静”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子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人的一生,由生到死,未出生时为静,出生之后为动,等到死亡了就又归复了静的状态。
  人的一日,白天太阳升起,起床劳作,为动;夜晚日落天安,休息睡眠,为静。
养生之道,静比动更重要。
人的身体与意识是相互影响的。静,首先要做到心静。所谓的心静,就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只有心是静的,才能看清外在事物的循环往复,才能在“动”时遵循规律,张弛有度,不致妄为。静,其次也要做到身静。何为身静?通俗地说,就是适度休息,充足睡眠,远离嘈杂。静可归根,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就是恢复元气。
《皇帝内经》中开篇有这样一段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意思是皇帝问:上古的人为什么都那么长寿,并且到老都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年过半百行动就衰弱了,这是为什么呢?是时代变了,还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什么呢?岐伯回答说:上古的人啊,了解养生之道,阴阳调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作操劳,因此身体和精神都能俱佳,所以可以长寿啊。这里的“不妄作劳”即为身静。
接下来又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思是,上古的圣人教导百姓,应避开虚邪贼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境,这样真气不散,精神从内守护着身体,病又从哪里来呢?这里的“恬淡虚无”即为心静。
因此,我们时常让心灵静下来,才能看清身外的世界,时常让身体静下来,才能恢复元气。只有这样,才能调和身心,守住真气,从而远离烦恼,远离疾病。
版本对照:
王本
同本书
甲本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乙本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竹简本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4 12:05 , Processed in 0.7060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