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03|回复: 0

中国道教神仙谱系:三清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14 08: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古大神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崆峒问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规律。一气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道化为三清,三清合体为道。
1、大道为造化之根。无极大道化生太极阴阳五行之炁,大道一生二生三化生万物,故尊称大道为:三清道祖。大道为万物之祖宗。
2、大道为教化之本。万物化生之后沉沦起伏,三清道祖立三洞经教予以教化救渡,故尊称大道为:三清三宝天尊。大道为万物之教主。
3、大道为万物之主。万物化生之后,大道化为三界十方万物之真宰,维持时空秩序和乾坤纲纪,故尊称大道为:上帝。大道为万物之主宰。
三清道祖(创世)、三清教主(教化)、玉皇上帝(统管),神权、教权分离,妙一统元。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人物渊源
三清”,是道教里的常用词汇。有道教圣地“三清山”、有著名的道观“三清观”、各个道观里都有“三清殿”、殿里都供奉三清尊神。
  “三清”这个词汇,本来是指三个道教仙境,分别是玉清仙境、上清仙境和太清仙境,同时,分别将三个仙境里的尊神称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位尊神,是道教里地位最高的神。
  我们知道,道教神仙系统比较复杂,神仙多得数不清。神仙的尊号也变得越来越长,各个派别的叫法还不大一样,简直让人觉得眼花瞭乱。就连地位最高的“三清”尊神,也是说法不一,莫衷于是。三清尊神的来历,还真的需要理一理。 
  道教最早由东汉末年的张道陵创立,作为宗教,首先要确立谁是尊神。由于道教信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作者老子自然奉为道教始祖。宗教的神秘性,需要点神化色彩,这样人间的老子化成了道教里的太上老君,他就是道教里地位最高的神。
  但是,随着道教的逐步成熟和发展,道教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神仙体系也随之发展完善。
  到了晋代,开始有了“元始天尊”的称号,有的道教派别认为“元始天尊”是创世主,是地位最高的神,太上老君的位次已经靠后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道教理论体系的完善,“三清”的提法已经形成了,三清尊神已经产生了。到了南朝时齐、梁间出了著名的道士陶弘景,开始将各派复杂的神仙系统整理统一,他编撰了《真灵位业图》,将各路神仙确实了级别,编定了位次,共有七个神位,道教神仙系统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说法。但是,道教派别较多,陶弘景所定的神谱,也只是他所在上清派的一家之言,灵宝派和天师道等派别各有不同的说法。
  直到南北朝末期,道教的最高尊神才算是有了统一的说法。三清是最高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开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之间,位次也有不同。
 排在第一位的是元始天尊。
  因为上古有盘古开天地的说法,有人把“元始天尊”比作盘古。“元始”这个提法最早出自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的著作中说:“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这个“元始天王”也就是后来的“元始天尊”。在道观三清殿中,元始天尊位置居中,头上有圆光,象征天地初开,手执红丸。
  排在第二位的是灵宝天尊。在三清殿中,灵宝天尊位居元始天尊左侧,常手执玉如意或者太极图。
  排在第三位的是道德天尊。在三清殿中,道德天尊位居元始天尊右侧,因为是由太上老君演化而来,所以形象容易认得出来,是个白发老者形象。
  本来是一个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为什么变出来三位尊神呢?这还要从道家哲学说起。
  三清,源于道家“三一”学说。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宇宙万物的生成,最初是由无名的“道”,生成元气,由元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和,生成天下万物,万物是由元气化来,这就是“一生三”,“一”代表无名的“道”,“三”代表万物。
     《道德经》还说:“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说“三合而为一”,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这里万物阴阳聚合,实质上还是“一”。一分为三,三合而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道家用“一”和“三”来形容万物的生成、变化、聚合。
  到后来,形成了“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三清”,这三位道教至尊,就这样形成了。


其他传说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太上盘古氏天道元始天尊”。是公认的道教鼻祖。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混沌未开之时,元始天尊曾以盘古巨身开天辟地。《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是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称他为元始。在无量劫数来临之时,用玄妙的天道来教化众生,故而尊称他为天尊。道经记载中元始天尊所创立的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号虽殊,本同为一,都是道的化身。《道门十规》中说:“玄元始三气化生,其本则一。”无论千神万灵、千真万圣。
混沌未开之时,元始天尊曾以盘古巨身开天辟地。《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
“元始天尊”首见于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 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入其口。

灵宝天尊


神农尝百草想必大家都知道吧!神农是继伏羲之后,第二位被封“皇”之人,他相传是在姜水这个地方长大的,所以姓姜。他尝百草,种稻、黍麦等五谷,不仅解决疾病问题,还解决温饱问题。功德何等之大,因此,被后人尊封为上古三皇之一。
灵宝天尊居玄都七宝紫微宫、禹余天宫,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位于元始天尊左侧,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极。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上大道玉宸道君灵宝天尊、太清仙境混元教主玄元皇帝道德天尊。”
三清代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乃大道生成规律。
道教是以“道“最高信仰,以“三清”为最高神的宗教。
灵宝天尊是道教正统真神,非小说人物,勿混淆。一切小说与道教无关。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是太上老君的尊称。道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德天尊的化身之一。又称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经记载,道祖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法。
著有震古烁今的道教祖经——《道德经》五千余言。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道教创始者——道祖老君的圣诞日,为国际道教节。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化身,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道祖。
太上老君尊号:一气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为道教创始人,道祖,据《史记》记载,老君又称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谥号“聃”。许多道教宗师都自称得到老君显灵的启示与教诲,如汉朝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为其始祖。
据《魏书·释老志》等正史记载:“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即道教为老子所创。又载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教。著有震古烁今的道教祖经——《道德经》五千余言。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为元始天尊所度的金仙上品,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化身(自然规律、法则的化身)。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道祖,位列至高神三清尊神之第三位,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
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太上道祖”、“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在道教宫观“三清殿”,道德天尊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相传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



“三清”尊神的建立,经历了一较长的发展过程。道教初创时,是以老子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又称太上道君,尊奉为最高神灵。例如于吉等人所编的《太平经》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谦之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内的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乃至以后的全真道道统渊源,仍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和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派出现后,对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便发生了变化。


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与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这两派的经书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摆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有些经书甚至把它作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这种分歧,在《魏书·释老志》和《隋书·经籍志》对道教的介绍中,便可明显地看出来。《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则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这明显是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传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魏晋时期道教神仙已十分庞杂,但散乱无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写的《真灵位业图》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级左位50余神,右位30余神。这些左右诸神仙,有的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圣人先贤,如第三等级的孔子、颜回、庄子、第七等级的秦始皇、汉高祖、齐桓公、晋文公、魏武帝、刘备、李广、韩遂、孙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领袖,如第二等级的魏华存、许穆、许拥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徐来勒、葛玄是灵宝派的创始人,而第四阶次的张陵是天师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论家。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如第三阶次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第四阶次的赤松子等等。总之,神谱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无人知晓的人物,难以考其来源,有的与道教关系不大,像孔子也拉进神谱,显得不伦不类。除陶的神谱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神谱,其结构和内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神谱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阙帝君等为最高神,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为最尊,而天师道则尊老子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
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三个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观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经书既有大中小之分,则造说这些经书的教主也势必会有先后等级的差别,在《云笈七笺》卷六《三洞经教部》之《三洞并序》里即称:“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③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间,如何划分先后等级的差别呢?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经》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气所化之意,在《三洞并序》中说:“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即是说,三洞的本元,都是来自同一的道气,只是应用不同,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名称。尽管如此,但具体到究竟是由谁一气化三清呢?则又有不同说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如大约为东晋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三天最上号日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这种说法,并未解决三清尊神之间先后等级的实质问题,而且还会引来住大罗天的尊神是谁,三清尊神是否为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气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张之。《三洞并序》引证《业报经》和《应化经》说:“天尊日: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这就说,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的化身,三洞经书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时期所说,这样对道教各派便不会产生等级高下之分,导致教派之间的矛盾了。不过这很明显是代表上清派的说法,《隋书·经籍志》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三清是由老子一气所化,这主要以天师道为代表的道士们的思想。这种思想,其渊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产生之前,就开始对老子进行神化。东汉明帝(57_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时,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埤》即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这里便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为造物主,当然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了。早期道教继承并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云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手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之所共宗。”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又说:“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日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



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子所造作。不仅如此,甚至还说:“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我们知道,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那末,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尊”的一段话与全文主题不类,应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权编辑《道藏》时所添改的观点。魏晋道教有另两种创世说存在,一种也就是元始天王创世。另一种是太上老君创世,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不过,唐代四川“三宝窟”开始供奉道教神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6 22:27 , Processed in 0.4139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