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31|回复: 0

读《道德经》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12 1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圣人没有偏私,对百姓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因其中间虚静才能鼓出风,越动鼓出的风越多。政令繁多会招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才能恰如其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残暴。说这人不仁义。《孟子》里边不就有嘛,不仁暴其民,残忍。对人民很残暴。这第一个不仁是残忍的。第二个不仁的含义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一个词叫麻木不仁,不关心。这个地方的含义是第二个含义,天地根本不关心人世间的事。生存竞争,你别老以为天会关照你,别老去麻烦他,很多是天道酬勤靠自己。
圣人对万事万物也应该是平等的。不要你认为弱,你就一定要去帮他,你这就叫有私心。作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叫董宣的人担任洛阳令。这个人正直无私,对于那些有钱有势的皇亲贵族,同样该管则管,一点不讲情面。
有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杀了人,事后躲在公主家里,谁都不敢去抓。董宣知道了这件事,决定亲自把那个家奴抓来治罪。有一天,湖阳公主坐车外出,那个家奴也跟着出来了。董宣得知这个消息,赶紧带着手下人守候在半路上。等公主的车马一到,他就上前拦住车马,把那个家奴绑起来带走了。公主错愕地发现一个小小的洛阳令竟然光天化日当着自己的面抓自己的人,心里气坏了,回去就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听了大发脾气,立刻把董宣叫来大骂了一顿,还说要打死他。董宣说:“皇上要打死我,这倒没什么,不过临死之前我要说几句话。现在皇上不管国家法律,听任公主的家奴杀人,又不让判罪,将来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您不必打,我自己去死好了。”说罢,就往柱子上撞。光武帝连忙叫人拖住他。心里想了一想,觉得董宣的话很对。于是就说:“你也不要寻死觅活的,现在给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公主消了气,也就罢了。”哪知董宣怎么也不肯磕头。光武帝叫人按着他的脑袋,让他跪下,他就用两只手撑在地上,挺着腰杆,死活也不肯低头。光武帝被他弄得一点办法也没有。
公主在一边对光武帝说:“啊哟,原来你这个大皇帝,还处置不了一个小小洛阳令啊!”光武帝苦笑着说:“他这个强项令,老这么强着脖子,我拿他有什么办法呢?算了,叫他回去吧。”就把董宣放了。从此以后,洛阳的皇亲贵族们都很怕董宣。
经光武帝这么一说,以后“强项令”这个名号也就传开了,大家都以此来称誉董宣耿直不屈的情性。
“圣人不仁”,由于圣人是不会偏袒的,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才能够治理好天下。汉光武帝刘秀正是因为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能够任用像董宣这样秉公执法、不阿谀、不屈从的公正之臣,才造就了“光武中兴”的清明的政治局面。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天地之间好像橐籥一样。橐籥就是用皮囊做的风箱,鼓风机。“橐”和“囊”虽然都是皮袋子,但是囊是一头开口的,而橐是两头都开口的。“籥”是管道的意思。风箱两头开口,一头往外出风,另外一头有个管道,合起来就叫橐籥。橐籥的状态就是不断地运动,从里边不断往外出风。
它不断地运动,不断往外出东西,虽然它中间是虚空的,但是它不会塌陷。这就是天地之间的状态,它好像是中空的,但是万物全是从这个空的地方衍生出来的。



先秦时期,是中国冶铁文明大发展的时期。铁的液化和锻造,需要极高的温度,而普通的木柴燃烧的温度远远不足以达到需求。在没有掌握冶铁技术之前,商周时代所用的金属器物以及兵戈等物,都是由青铜打造的。在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后,如今的我们可以安然地去欣赏青铜器所带来的美感,但对于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上战场打仗的士兵来说,青铜器物太软的特性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如盔甲等物不具有很好的防护性、刀戈等兵器的杀伤力也不够等等。一直等到橐龠的出现,人们终于可以借助鼓风机的作用加大火势和温度,这才使冶铁成为可能,铁制品也才开始被广泛应用。
橐龠可以熔化有形的铁矿和铁器(固态)成为如水一般流动的液态,然后再通过一定技术的塑造而使液态重新变成一种完全不同的、可以真正为人所用的固态。从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这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的过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个人话说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恶语伤人,好谈是非,不但自伤口德、毁人名誉,还容易惹怨成仇,终成祸患。
因为话多惹祸上身的,《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杨修自恃聪明,口无遮拦,在曹操面前一再显示自己,引起曹操的注意和忌恨。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在谷口,想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想退兵,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端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心有所动。夏侯惇进来问他口令。曹操随口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于是传令下去,都喊“鸡肋”!
杨修听见传“鸡肋”二字,便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有人报知夏侯惇,他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你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将士无不准备归计。
曹操得知后,唤去杨修,大怒道:“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令推出斩了,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一代才子杨修,就这样死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4 17:56 , Processed in 0.3967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