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0|回复: 0

道家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4-19 13: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家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被教育者借鉴学习的主流,而道家思想似乎与教育没有什么关联。的确,在代表人物——老庄的言论中,与教育问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很少,但是道家思想与教育规律的契合并不是体现在一言一语中,而是暗藏在更深层的含义中,对古代乃至当代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以自然主义教育为价值取向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老子》第25章)。老庄哲学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源泉,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无所不为”(《老子》第37章)是“道”的根本特征。所谓“无所不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所不为”是“无所不为”的结果。只要顺其自然,一切都可以做好。道生万物,纯任自然,大化流行,事物各有所成。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自然个性,让教育对象自觉地成为他们所拥有的,而不是过度干涉他们,预制教育者的主观价值,让教育对象在这种主观框定的价值模式中失去真实的自我。遵循自然,以学生为主,是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2)以培养“圣人”为教育目标

“圣人”是道家教育应该培养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推崇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论语·雍也》)的圣人和墨家信奉的“从事正义”(墨子·贵义)的圣人不同,道家追求的“圣人”是真正的独特性、自由的运气、虚无、无所事事的纯真。一开始,人们与“道”融为一体,安静而虚弱,无欲无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增加,人们的心变得复杂,欲望和私人利益随之而来,这与“道”背道而驰。道家教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洗去后天的灰尘,使教育对象始终保持自己的心,保持纯洁的纯洁心。老子说:“善如水。水对一切都有好处,对每个人都很邪恶,所以几乎没有道。”(老子第八章),水是最能代表“圣人”性格的,但它默默地以自己的个性感染了周围的世界。虽然“无为”,但“无为”。

三)以“行不言之教”为教育方法
想要培养“圣人”,老庄提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要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达到教育目的。身教重于言教,与其时时刻刻对教育对象耳提面命,徒惹延误,不如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言行为表率,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对象,正如:“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身为教育者一方面知道凡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而行,教育对象有其自然天性,教育需要顺应每个人的个性进行,不应对教育对象设立同样的条条框框。同时教育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发展态势,教育活动也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而不应该以主观好恶随意更改教育活动,因此要“不言”。但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应该做好引导的作用,以身作则,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6 13:17 , Processed in 0.1443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