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5|回复: 0

道德经第五十章——无死地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4 0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第五十章——无死地




引:
德经第二部分用五章解释规律作为的基础,这是最后一章对于规律作为基础的论述。这章用无死地对于知足、知天下、无为、无心做出概括。
生与死的较量不仅在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恶劣,更在于自身,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这个能动性的标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做出的自身行为方法,是否合乎规律。这就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道理。有力量的不一定强大,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怎么能够战胜自我呢,克服困难做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作为,这也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无为,不违背规律作为。不违背规律作为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这一章要说的无死地。
原文: 生命力旺盛状况 生命力削xue弱状况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
①生生之厚[shēng shāng zhī hòu]:生,生育,出生,生长,生存。厚,富有,殷实。前面的生是名词是身存的意思,后面的生是动词是生产供给的意思。生活的丰厚供给和无度的享乐。
②兕[sì]:古代指犀牛。
③被[bèi]:被,遭遇,遭受。
解:
翻译:
出(母体而)生,入(墓穴而)死,谈谈生死。生命的涉徒,十之有三;死命的涉徒,十之有三;人的生命,趋行到了死亡的地步,也十之有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生活的丰厚供给和无度的享乐。听说善于保养身体的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军中服役不会遭遇披坚执锐的敌兵;犀牛在他身上没有地方投角,老虎在他身上没有地方伸爪,敌兵在他身上没有地方下刀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地域。
解释:
第五十章主体思想在于“生生之厚”和“无死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总数是十有九,还有十分之一的情况供读者思考,这就是下面的论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结论是“以其无死地”。为什么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地域?因为他在合乎规律的作为着。这才是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有富裕的条件不会无度的享乐避免了“生生之厚”,有危险的境地不会没有保障而前往,做到了“无死地”。
在这一章,老子用出生入死展开对于生死规律的探讨。用“动之于死地”(趋行到了死亡的地步),是(生活的丰厚供给和无度的享乐)“生生之厚”导致,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是“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地域)的缘由,论述淡泊名利、勤俭生活、避险居安对于生命的必要。这是决定生死的大规律。
生与死是这一章的主题,这一章是指人的生死,也是指集团的生死,更是指社会的生死。第五十四章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文中是以“善建”和“善抱”作为主题的,这是正面解释,可是事物总是有正反两个方面,“善建”和“善抱”的反面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十章和第五十五章的“不道早已”正是它的反面。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回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4 06:59 , Processed in 0.1144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