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02|回复: 0

《道德经》: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13 1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道德经》52



众缘和合,知恩感恩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注释〉
始:起头,最初。
天下母:万物之母。引申为总源头,代指道。
复:往复,反回。
守:坚持,保持。
没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没身:终身。没(mò):终结。殆(dài):危险。
兑:口。兑、门,泛指人的五官。
勤:劳累,劳苦。
济其事:增加欲望的诱惑。济:增加。事:代指各种世间诱惑。
救:挽救。
见:看到。
明:明了,明白。
遗:留下。
殃:祸害。
袭常:沿袭了道的特征。意为明道得道,与道合一。袭:沿袭,继承。常:恒常不变的,固定的代指“道”。
〈译文〉
天地万物有个总源头,称之为道。明白了道,就知道了万物的来源。知道了万物的来源,持守道心与道合一,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堵住贪欲之口,关闭贪念之门,终身都不会烦苦。
敞开贪念之门,增添世俗诱惑,终身都无可救药。
能从细小处把握“道”称为明白人,能持守柔弱称为强者。
应用道的光芒,又能够体悟和效法“光芒”背后的德,就不会给自身留下灾祸,这就是悟道明道,与道合一。
〈解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日常生活中观道,悟道,行道而明道的方法,以及明道,与道合一的意义。修身为道的过程,就是观道,悟道,行道而明道,达到尊道贵德,与道合一的境地。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观”,是老子(《道德经》的作者)认识、探求天地万物真理实相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老子,古代中国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研究者用“观”这一有效的方法探索得出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八卦图等等。如何认识道进而效法道?不是从语言文字上去推敲琢磨,不是在头恼中逻辑推理,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观”天地万物,格物致知,依此明白道,明了生命实相。
“道”,是老子通过“观”而发现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证明了老子的发现是客观真实的。
从“无”的角度,老子观察到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从“有”的角度,老子观察到道的运动特征以及道呈现出来的德,即玄德。
明白了道,就明白了万物是怎么来的,将归向何处,由此就能够从真理的、科学的层面明白“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样就能够真正了悟生死大事,超脱生死,与道合一,与天地融为一体,来到不生不灭的境地。
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好比母与子的关系,道像慈爱的母亲生养自己的孩子,展现出无我无为玄德,孩子应该像孝敬父母一样尊道贵德,做到无我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终身都不会有危险,这就是修身正心明道得道的意义。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门泛指眼,耳,鼻,舌,身这些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信息通道。滚滚红尘弥漫着“五色,五音,五味”等等迷失心性的诱惑,明道的人,明白无、无我本性,堵住、关闭了这些世俗诱惑,持守道心立身天下,无我无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生安、平、泰,终身没有烦苦,坦坦荡荡,明明白白过一生。不明道的人,迷失于自我意识,虚荣,名利,逞强,斤斤计较,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不知足,贪得无厌,困顿于私我小我,心力交瘁,纷争烦苦。修身正心为道,做到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塞兑闭门,尊道贵德,此心光明。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的运动特征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地无处不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草都是道,日常生活中要从细小精微处看到道的运动,就能明白柔弱胜刚强的天道特征,生活中方能自觉做到持守柔弱,这才是明白了道,才是真正的强者。
持守柔弱,就是持守无我无为道心,无为则无不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应用道的光芒,还要“复归其明”,体悟到光芒背后的德,并且效法德,在生活中展现出来。比如,太阳普照大地,给我们光明温暖,供我们能量,我们才能够生存,发展,成就。沐浴着阳光温暖,要知恩感恩,体悟到太阳不讲条件,不计回报,不谋功名,平等公正,默默的奉献,“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无我无为大德。不要认为阳光温暖是自己的本领得到的,是自己了不起,自己的厉害,要感恩太阳的恩赐,有感恩知恩之心。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千万因缘的助力,一个人的台上聚光,是台下无数人的付出,不知感恩,就会自我。破除自我傲慢,对天地万物常怀知恩感恩之心,才会知恩图报,就不会给自身留下灾祸,这就是观道,悟道,行道而明道,与道合一。



知恩图报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道藏集

GMT+8, 2025-10-15 02:50 , Processed in 0.1061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